中国现代医生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国际刊号:1673-9701
国内刊号:11-5603/R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31606 人次
 
    本刊论文
浅谈创伤性休克的液体复苏

  创伤性休克是机体遭受剧烈暴力打击,致重要脏器损伤所造成机体代偿失调综合征,主要死因为循环功能紊乱、急性应激状态、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1]

  1 复苏标准

  邱海波等[2]的休克复苏金标准认为6h内复苏目标:①中心静脉压8~12 cmH2O;②平均动脉压≥65mmHg;③尿量≥0.5ml·kg-1·h-1;④中心静脉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70%[2],但纠正了生理指征,如仍存在内脏器官缺血缺氧,极可能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不能忽视隐性代偿性休克的存在。判断休克复苏标准应以血流动力学稳定为基础,以纠正氧代谢紊乱和防止MODS为目的[3]。林洪远[4]提出彻底复苏的可靠标志是将能准确反映内脏灌注状况的胃肠黏膜内pH提高到7.32以上。

  2 复苏原则

  院前急救任务重时间紧,重心在迅速转运,沈洪[5]认为活动性出血未控制前大量输注液体会加重出血:①提升血压可加重出血;②大量补液稀释凝血因子;③脉压增加可机械破坏已形成的血凝块。丈亮等[6]强调应尽早手术止血,不必强求液体多少和种类。

  3 液体选择

  液体复苏是创伤性休克治疗的重要环节,及时有效复苏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最终生存[3]。复苏选用何种理想液体意见尚未一致,主要以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生命体稳定为原则 [7]:①快速扩张容量,供给组织灌注,预防或延迟低血容量休克的发生;②较好替代所失血量,维持缺氧细胞的代谢且不诱发剧烈的免疫反

  应;③较小容量便携带,即液体应有较大扩容性及较高携氧能力。

  3.1 平衡盐液

  首选平衡液特点[8]是:①成分接近细胞外液,大量输入不易导致电解质紊乱;②约1/3停留于血管内,扩容效果好;③近似细胞外液的组成,约2/3进入细胞外液,有效补充细胞外液;④含乳酸钠或碳酸氢钠,可缓解酸中毒;⑤黏滞度低,能冲释血球凝集,疏通微循环;⑥含钠离子,保护肾小管,减少肾功能衰竭的发生;⑦不会引起溶血、血清性肝炎、过敏等反应;⑧配置简单、来源容易、经济、便于运输。但平衡液不能够携氧、不能提升胶体渗透压、无法取代血液和胶体,大量输入后应警惕血液的过度稀释、组织间隙水肿。因此,单独应用晶体溶液对改善血液动力学效果较差且维持时间短,故应补充一定量胶体溶液 [9],但尽量减少葡萄糖液的用量,防止高血糖和利尿体液丢失。

  3.2 高渗氯化钠

  7.5%氯化钠(HS)是晶体液复苏最有效的选择[7],能明显提升血浆晶体渗透压,将组织间隙的液体吸入血管床,减少液体入量,有效地改善微循环状况。输入HS可降低颅脑损伤病人的颅内压,使颅内压恢复至基线值。曾红科等[10]用23.4%高渗盐水治疗脑出血所致颅内高压, 28.8分钟内使颅内下降62%,持续作用近4.5小时,但输入高渗盐水复苏作用时间短,仅可维持30分钟左右。

  3.3 胶体液

  胶体液包括全血、血浆、白蛋白和其他人工合成血浆代用品,可使组织间液回收血管内,使循环量增加1~2倍;减少用液总量,维持胶体渗透压、防止组织过度水肿而影响氧弥散,有效地稳定循环 [8]。胶体液用量过大可能会使组织液过度丢失,且发生出血倾向,故胶体液用量一般不应超过1500~2000ml。①全血是创伤性休克复苏的最符合生理需求的胶体液,过量失血的休克患者需立即输血治疗,补充全血,可以提升血液的携氧能力;②相比之下,库存血携氧能力偏低、凝血功能较差、含多种炎性介质和毒性物质等缺陷,不仅使创伤病人的感染率增加,更易使患者早期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8],输血量越大并发症越多,死亡率也越高;③血浆停留在血管内引起长时间的血流动力学改善,避免因等渗晶体溶液引起的胶体渗透压降低,也是理想的抗休克复苏液,但血浆并不能有效地纠正休克时发生的间质液体缺乏,而且患者需求量大,费用昂贵,故常与人工血浆代用品交替使用[11];④人工合成血浆代用品各自不同的理化特性,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临床应用存在一定的选择性。

  文  献

  [1] 黎沾良。外科危重症处理的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10): 653-654.

  [2] 邱海波,刘人为。2004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概要[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16(7):390-393.

  [3] 金娴,惠小平。创伤性休克复苏治疗的新进展[J].现代实用医学,2005,17(5): 316-317.

  [4] 林洪远。胃肠粘膜内pH监测方法及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 20(3):427-429.

  [5] 沈洪。创伤早期液体复苏的利弊。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1(2):136-137.

  [6] 丈亮,王正国。创伤急救中争论的问题。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4):223- 224.

  [7] 杨春丽。创伤性休克的液体复苏[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8(3):321- 322.

  [8] 吴恒义。创伤性休克治疗的新理念[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6,1(4): 138-140.

  [9] 富维军,滕青山,等。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探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 15(12):739-740.

  [10] 曾红科,叶珩,李辉,等。高渗盐水治疗颅内高压的临床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2,11(3):176.

  [11] 赵晓东。创伤休克液体复苏现状及进展[J].感染、炎症、修复,2005,6(2): 115-117.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中国现代医生》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中国现代医生》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